不开心了?来一份巧克力派、一块马卡龙饼干或是直接豪饮一罐“快乐肥宅水(可乐)”。如今,很多人都相信,甜味食品虽然有增肥风险,但是它能调节人的情绪,给人带来快乐。
然而,事实并非如此。给人带来短暂的快乐后,甜味食品可能很快就会让人重归沮丧。
日摄入糖超15克有抑郁风险
相关科学研究显示,增加甜饮料的摄入量,可能会更容易使人产生抑郁、沮丧等负面情绪。
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可乐、雪碧等高糖饮料,我们就一口都不能喝。相关数据表明,每天喝2小杯以上的可乐,才会对人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,每天喝3罐可乐饮料可以增加25%的抑郁风险。
按糖的摄入量来分析,每日15克以下的糖摄入量是不会增加抑郁风险的,但如果糖的摄入量在15克到100克之间,那么随着摄入量的增加,抑郁的风险就会上升。
甜食带来的快乐只是暂时的
一种食物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未必一样。吃甜食、喝甜饮料,对于嗜甜的人来说,当下确实会令其感到快乐,因为甜食摄入增加了血清素和多巴胺,能暂时使人心情变好。可是一种食物短时间内令人感到快乐,未必能真正帮人们预防抑郁。就像吸毒会让人暂时感到“极度的快乐”,但长期而言,绝不会给人带来更好的心理状态或幸福感。
因此甜食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短时的“快乐麻醉剂”,长期来看,它会降低人体对压力的应对能力,降低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,从而不利于预防抑郁。
平衡膳食才能远离抑郁
对于吃甜食为何可能导致抑郁,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分析,原因有如下5点:
1、已有动物实验表明,食物中大量添加糖的比例,会使动物焦虑和抑郁行为增加,皮质醇水平上升,特别是处在发育期的动物摄入大量糖后,会影响下丘脑—垂体—肾上腺轴的发育,使压力调控系统发生紊乱,从而增加抑郁风险。
2、摄入甜饮料容易导致肥胖,而肥胖本身就可以使身体调节压力的能力下降。肥胖和抑郁风险之间的关系,已经被多项科学研究所证实。
3、甜饮料能够引起糖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,而这类代谢紊乱会造成低度的持续炎症反应,一些炎症因子的释放本身就会增加抑郁风险。
4、有动物实验发现,动物若长期被饲喂大量添加糖的饲料,会降低树突状细胞的血清素1A受体的数量。这个受体数量减少,会影响人体下丘脑中血清素的合成和释放,进而导致人体应对外界压力的能力下降,这一机制对于预防抑郁十分重要。
5、甜饮料会消耗人体内的B族维生素,而维生素B1、B6、烟酸缺乏时,都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和神经递质平衡,继而增加抑郁风险。